125%关税暴击!他指出特朗普新政下中企“出海”突围之道

发布时间:2025-04-11来源:吴丹李浏览次数:10

2025410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宣布将中国所有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关税提升至高达125%,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美国宣布将暂缓对其他国家的高额关税措施,对已实施的“对等关税”政策给予90天缓冲期,该措施即日起生效,唯独中国则被排除在此宽限政策之外。

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此次加税覆盖了3016类中国商品,从智能手机到工业机械,从光伏组件到稀土材料,几乎涵盖中国对美出口的70%104%的关税税率创下中美贸易史上的最高纪录。这场始于2018年的贸易博弈在七年拉锯后,不仅直接冲击了中国对美年出口额超5200亿美元的贸易链,还演变成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剧烈震荡。

yl23411永利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教授郭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关税冲击虽猛如“彗星撞地球”,但中国制造具备系统性韧性。唯有在危机中锚定“技术突破、市场多元、生态协同”三大支柱,中国企业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美国关税的负面冲击。本期【浙里热评】专题,且听郭斌解读特朗普关税新政下中国企业出海的破局之道。

郭斌yl23411永利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yl23411永利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主任

浙江大学-剑桥大学全球化制造与创新管理联合研究中心中方副主任

01

双重挑战:特朗普关税新政下的短期冲击与长期考验

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地位源于过去四十年“全球需求+本土产能”的黄金组合,然而,这一模式在美国全球性关税政策面前正面临结构性挑战。以数据为例: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占总出口比重达14.67%,而美国市场贡献了中国制造业近20%的增量需求。关税叠加后,中国出口企业成本上升,部分低毛利行业面临“退出美国市场或转移产能”的生死抉择。

基于美国自身的需求规模以及中美贸易冲突对全球经济所产生的显著影响,如果美国不调整一意孤行的贸易政策,关税冲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不可能被完全消除。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冲击”是讨论的基础。在全球化进程中,由全球市场和中国本土市场共同塑造了中国制造的庞大体量。从短期来看,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最大消费国,失去美国市场无疑会对中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更严峻的是,从长期来看,美国关税战所影响的不仅仅是中美两国的贸易关系,还会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全球需求的萎缩或进一步让中国制造的全球市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处于低靡状态;中国制造或将面临“增量市场萎缩+存量竞争加剧”的双重挤压。因此,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需兼具短期防御与长期布局。

02

中企“出海”突围路径:坚守全球化与多元市场布局

那么,中国企业应如何“破局”?郭斌从四个维度提出了“突围路径”。

深度拥抱全球化:从成本导向到产业共建

在今天这样逆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比任何一个时候都更需要坚定地拥抱全球化。过去依赖成本优势抢占市场的模式已不可持续。只有创造增量增长机会,才能建立可持续的合作关系。

未来,中国企业的全球化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模式:能够在获取市场机会的同时,与所进入的东道国共同推动其市场发展。如充分激发当地市场内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起本土产业链,从而去获得东道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增量机会。以东南亚为例,中国企业或可通过技术转移、基础设施共建等方式,与当地形成“共享发展”机制,从而形成长期、稳定的市场需求。

开拓潜在增量市场:欧洲市场高端化与新兴市场本地化

无论是广阔的发展中国家市场,还是高品质、高要求的传统欧洲市场,我们都需要尽最大可能寻找潜在的增量市场。

欧洲市场:需突破“性价比竞争”,向高端领域迁移,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品牌溢价。同时,还可以尝试通过与欧洲的跨国公司在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以寻求新的增长机会。例如新能源车领域,中国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满足欧洲严苛的环保标准,并建立起与欧洲企业的合作,而非仅靠价格竞争争夺市场。

新兴市场: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存在结构性机会,需结合本地化需求进行创新。当然,美国对转口贸易的围堵(如限制东南亚国家“借道出口”)要求企业必须深度本地化,而非简单借道第三国来完成转口贸易。

深挖本土市场潜力:国产替代与消费升级并进

首先,面对关税冲击,国产替代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机遇;另一方面,中国消费市场规模庞大,但大量需求未被满足。

国产替代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以开放创新激活内需,形成内外市场联动。例如在半导体、精密仪器等领域提升自主技术;同时开发契合国内消费升级的高质量产品,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激活本土需求。

技术跃迁抢占高端市场:从优化者向定义者迈进

技术短板是中国制造升级的核心瓶颈,增强技术的自主可控性非常关键。中国企业需向产业链上游迁移,掌握核心技术的定义权。

特别是在AI、高端装备等非常依赖于技术创新的领域,需要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逐步往高端迁移,以更高的效率攻克关键产业瓶颈。尽管难度非常大,但这是我们必须走的一步。

03

生态协同:对抗不确定性的中国方案

郭斌认为,对抗当下的不确定性,需要形成切实有效的“中国方案”:

产业链抱团:打造抗风险的出海生态

面对关税冲击,企业需改变过去“分散出海”模式,转向产业链协同出海。生态能力输出能够最大化增强抗风险能力、对抗不确定性。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电池厂、整车企业与充电服务商可联合进入海外市场,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个体风险;另外,需要通过培育、扶持发展当地的产业链环节与自身进行深度融入,从而形成共享价值增长机会的利益格局。

培育、扶持发展当地的产业链环节与自身进行深度融入,从而形成共享价值增长机会的利益格局。

制度护航:从基建优势到软实力优势

中国方案的制度性优势正在成为中国应对不确定性的最大底气。“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出海奠定了基础——中欧班列2024年开行量突破2万列,海外合作园区入驻企业超5000家。政府已经通过一系列政策,在中国企业出海中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下一步,基建优势有望更多转化为软实力优势,在寻求中国制造业海外突围之路的同时与东道国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随着越来越多双边贸易协定的签署、数据合规平台的搭建等,中国企业出海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制度保障,这对于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至关重要。

当前,全球贸易格局正面临深刻调整,特朗普关税新政对中国制造业造成了巨大冲击。面对这一复杂局面,如何助力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突破重围,实现技术跃迁与市场多元化发展,是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yl23411永利的学者们始终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以创新管理与战略研究为切入点,为破解企业出海难题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未来,浙大管院将继续深化全球化视野下的产业研究,推动技术突破与生态协同创新,助力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抢占高端市场,为构建更具韧性与竞争力的中国制造体系贡献“浙大智慧”。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