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论文都改了好几遍了,为啥还会被拒稿?”“师门里好多同学都发顶刊了,我要啥时候才能登上顶刊?”“我感觉我写得挺好的,但导师为什么总觉得我写得不好?”......在成长蜕变前,几乎每位博士生都会经历科研困境带来的“阵痛”,而如何应对这些困境,将其转化为成长的阶梯,是科研制胜的关键。
曾从数学跨专业到管理学、彼时还在香港城市大学读博的yl23411永利百人计划研究员张伟,也经历过这样的“阵痛时刻”。习惯了博一“上课+考试”读博模式的他,到了需要自主规划学习的博二,突然变得不知所措;博士阶段写的第一篇文章,投稿反复被拒,经历好几轮修改,才得以“登顶”。
yl23411永利服务科学与运营管理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张伟
那么他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今天不断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优秀青年学者的?
张伟发表的部分顶刊论文截图
为帮助博士生新生顺利开启科研之旅,科学规划学术生涯,解决在读博士生学术与心态上的实际问题,并为博士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准备思路,近日,yl23411永利举办“学海领航·青年教师微沙龙”活动,特邀张伟老师为博士生们答疑解惑。本期【研之有悟】专题,我们补充采访了张伟老师,听他讲述他在科研之海遨游多年的感悟与经验。
在他看来,摆脱迷茫与科研困境的最好办法,就是“走出去”,去看、去交流、去学习、去尝试,只有直面挑战,才能有所收获。
专访现场
Q1:要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您认为最关键是要做好什么?
我觉得最关键的是选题,如果选题能找好,基本上成功了一半。当然,研究的过程也很重要,这个部分能否做好,取决于你选择运用怎样的技术与工具。
另外,写作也很关键,如果写作不过关,即便是一篇好研究也会大大减分,很可能与顶刊失之交臂。所以提升写作能力对做高质量研究而言也非常重要。但写作要练好,需要坚持长期的训练,短期内很难改善。
为此,我和我的几个朋友一直在坚持写作方面的训练,我们每周都会用至少四天的时间来反复写“三段话”。这“三段话”可以是对自己看过的文章或新闻的总结,也可以是对某本书的核心观点总结,各种各样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反复以不同方式去写,来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
张伟在“青年教师面对面”活动上做分享
Q2:刚刚您提到选题很重要,那您一般会怎样来找选题?
读博阶段,我一般会通过浏览网站(比如经济学人)或报纸、与不同学科的学者沟通交流以及查看不同学科的最新文献等,去寻找一些“研究空白”来作为选题。
现阶段作为青年教师,我还会通过深入实际场景去寻找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来作为选题。比如最近去医院跟医生交流时,我发现他们遇到的一些现实难题可通过与我们学科的交叉研究来解决,于是考虑将其作为我的一项选题。
事实上,寻找选题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确定自己找到的是有价值且能顺利完成的高质量选题。所以通常来说,我会先找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选题,然后问自己几个问题,比如这个选题是否有研究的必要?选题是否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开展这项研究的可行性如何?这个选题本身是否重要?
通过做大量的调研与文献研究、深度思考等,一般都能确定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还是不能确定,可以与更有经验的学者交流探讨。比如对于博士生而言,可以与导师交流,请导师帮忙把关一下选题的重要性。通过多次与导师交流请教,积累一些选题考量经验。
与团队出去交流时的张伟(右1)
Q3:对于博士生而言,如果老师给的选题自己不感兴趣,但又不清楚自己的研究兴趣到底是什么,这时候他应该怎么办?
我认为可以先去尝试做,然后在尝试的过程中慢慢找到自己的兴趣。因为即便你做失败了,这个尝试的过程也会让你收获一些东西。而若直接选择放弃,那可能只剩下迷茫了。
其实大多数博士生在刚开始入学时都不太确定自己的兴趣所在,而当他们在研究中得到一些正反馈了,就开始有了感兴趣的方向。所以我还是比较主张“干中学”,边做边去寻找自己的兴趣。
Q4:很多人都说,要做高质量研究,提升研究品味很重要。那博士生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研究品味?
总体来说,就是要多看、多思考。不仅要看我们自己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还要去看那些快速发展的学科有何前沿进展。
比如对于管理学领域的博士生而言,不能只聚焦于阅读管理学领域的顶刊,还应该去读读经济学、计算机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看看这些领域的学者最近在做什么,对哪些问题感兴趣,有何新进展等。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他们看问题的视角与我们完全不同,也可能会找到这些学科与管理学的交叉融合点。
另外,提升研究品味和提升写作能力一样,重在坚持与积累。只有看得多了,写得多了,研究品味才能逐步提升。
去企业调研时的张伟
Q5:博士生应该如何平衡好“项目推进”与“基础学习”之间的冲突?
对于博士生来说,基础学习很重要,只有打牢了基础,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但项目推进与基础学习之间并不冲突,在这方面,我自己的做法是每周固定留出一些时间来进行基础学习。我的导师从2020年开始就建立了一个研究组,每周都会带我们开一次组会,组会上让每个成员讲一篇文章,然后读完后大家一起围绕这篇文章进行讨论。
从建组到现在已经5年了,无论平日工作有多忙,我们都从未中断过这个组会。目前我也带着管院学生在坚持做这样的基础学习。如果真的遇到时间冲突,我的原则是“可改期,但不可取消”。因为取消过一次,就可能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所以尽量不要取消或者缺席组会。
另外,基础学习时还需聚焦两个你认为发展比较快的领域或主题进行系统性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与训练,对于学科,你会拥有更全面、更深度的视角与认知,也能更清楚自己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在面对审稿意见或导师意见的时候,也会更有底气。
Q6:很多同学都经历过拒稿,在应对拒稿方面,您有何经验?
其实投稿被拒是很正常的事,因为管理学领域能发的顶刊不多,竞争很激烈。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两点:一是尽可能保证文章的高质量;二是尽可能保证高质量文章的数量。对于博士生来说,整个博士期间至少要有三篇高质量论文,这样才有机会登上顶刊。
在应对拒稿方面,要学会理性去分析审稿意见,正确评估自己文章的优缺点,并结合审稿意见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自己不知道如何应对的时候,可以找自己的导师与合作者沟通交流。
Q7:如今一些博士生因在毕业前迟迟无法产出高质量论文而感到焦虑或对未来感到迷茫,对此您有何建议?
我觉得如果决定好未来要走科研这条路,就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来看,因为科研生涯很长,你可能未来20年、30年都要从事科研工作,那现在比别人晚一年开始科研工作,从长期来看也没有多大影响,甚至对你来说可能是好事。
因为你在学校里多待的一年时间,可以多认识很多优秀的老师、多做一些工作、多攒一些文章、多学很多东西,等你正式踏上科研岗位的时候,你可能拥有更多优势。
当你的眼光看得长远、不再聚焦于眼前得失的时候,就不会感到焦虑了。总之,就是一定要多积累、多学,总会找到出路的。
Q8:做科研,少不了合作。如果在跟团队合作的过程中遇到“意见分歧”,您会怎样处理?
我会通过开会交流等方式去寻找合作者,在选择合作者方面,我倾向于找一些跟我年纪差不多、在研究中比较主动、喜欢亲力亲为的合作者。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很厉害,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在与团队合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确定好分工,确定好团队Leader,这样的话,当出现“意见分歧”的时候,就有人可以拍板,否则项目很难运行下去。
Q9:在您的科研生涯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怎样克服的?
当然有,不过主要是在读博阶段,尤其是在博二的时候,我突然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因为博一的时候主要是上课和考试,而博二需要自己来规划学习与做研究。
我记得当时导师给了我一个题目,但我感觉自己做不了,所以有一段时间非常焦虑,没事就去导师办公室找他聊天。后来有个学者来访问,他就让我跟那个学者学点东西。后来我还真的跟那位学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他也成了我后来的合作者。
所以对于博士生来说,有困难一定要说出来,不要憋在心里,要主动去找导师交流,说不定就能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
Q10:这些年来您做过的最有成就感、印象最深刻的研究是哪一项?
我觉得是我23年发表在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UTD 24期刊)上的一篇文章“Optimal Payment for Dynamic Treatment Regimes”。
这篇文章是我博士阶段做的第一项研究,发表过程非常坎坷。最开始我们投的是另一个顶刊,被拒稿后,才投了POM。最后能成功发表,也是经历了好几轮的修改。
不过在这篇文章的发表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很多,积累了一些心得感悟。比如我发现年轻的编辑可能都有点“风险厌恶”,在接收文章方面趋向于保守的做法,比如直接拒掉可能存在风险的文章,而年纪大、资深一些的编辑更可能给你修改机会。所以在选择投稿的期刊时,也需要看看该期刊的编辑是否资深。
从张伟老师的分享中我们可以看到,做高质量科研没有捷径,只有坚持脚踏实地的多看、多写、多交流、多尝试,才可能持续迎来收获。在科研中遇到“迷茫时刻”也并不可怕,只要理性应对、直面挑战,终会走出黑夜,迎来胜利的曙光。
【研之有悟】系列专题,将持续为大家带来优秀学者们的科研感悟与经验,为同学们的读博生活与科研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