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超过350万件,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73.7%;2024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53.3%。可见,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而这背后,离不开一群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科技型企业家在推动。他们一手牵起高校实验室的尖端技术,一手推开产业升级的机遇之门,既敢在无人区“烧荒开路”,又能为传统工厂“插上AI翅膀”。
那么如何才能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家群体,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这方面,已站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前沿的浙江,有哪些经验可借鉴?近日,浙江省特级专家、yl23411永利吴晓波教授结合“浙江经验”分析了科技型企业家在助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科技型企业家的培育路径与方法。
吴晓波,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yl23411永利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表示,通过打造“政、产、学、研、用、金、介”七位一体创新生态等多方面举措,浙江省有望培育出更多优秀的科技型企业家。本期【浙里洞见】专题,且听吴晓波教授娓娓道来。
(以下文字整理自吴晓波教授口述)
科技创新驱动是科技型企业家的核心特质。这类企业家通常拥有良好的大学背景,与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平台及专家等创新源头紧密相连。他们站在产业前沿,具备强大的引领性,敢于在新兴产业领域开拓创新,而非在成熟市场中亦步亦趋。
对于浙江经济发展进程而言,这一特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浙江的创业多集中在成熟产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产业逐渐遭遇发展瓶颈。进入新世纪,新兴产业的崛起成为必然趋势。
科技型企业家便以崭新科技为动力引擎,积极开拓新的产业疆域,为浙江经济打破了发展的“天花板”,创造出全新的产业空间。他们犹如领航者,引领着地区经济结构朝着新兴产业方向转型升级,使得浙江经济在新的发展浪潮中抢占先机,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与强大的竞争力。
杭州“六小龙”科技型企业分布(图片来源:智谷趋势)
与此同时,科技型企业家还肩负着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重任。浙江的传统产业在长期发展后逐渐趋于饱和,迫切需要注入新的活力。这些企业家凭借自身卓越的创新能力,将前沿的新科技、新模式引入传统产业,如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深度变革,从而大幅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他们的存在,就像一股甘泉,为传统产业带来崭新的生机与希望,有力推动传统产业实现升级换代,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01
科创源头是培育的关键路径
如今,从科创源头培养科技型企业家,备受关注。企业重在选人,往往只注重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人才,但大学和社会却更需要培养。
创业需要的是能够整合多学科知识、汇聚各方人才的综合性人才,大学应打破传统专业细分的局限,全力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领导力的人才。浙江大学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历经26年,培养出众多高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成功实践,便是有力例证。未来,大学应如美国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大学那样,担当起“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新兴产业”的重任,培养出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人才。
2024年5月,浙大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25周年庆典举行之时,吴晓波教授与ITP学子合影
在省级层面推动企业与大学合作,也是培养科技型企业家的重要途径。在科学家群体中,有一部分人具备成为科技企业家的潜质,他们不仅在科研创新上不断进取,更能洞察科技对社会的改变及需求引领。通过企业与大学的合作,让更多科学家认识到科技在市场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其科技企业家的特质。
这种合作培养模式有助于碰撞出更多创新的火花,为社会培育出更多优秀的科技型企业家。
02
多策并举是扶持的关键能量
政府在科技型企业家的培育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建立天使投资人机制是关键一环。
在科技型企业家创业初期,资金短缺是一大难题,而我国在这方面尚存在不足。浙江有条件率先完善这一机制,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对专业且有经济实力的人群进行天使投资给予免税政策,吸引更多资金、经验和社会资源投入到科技型企业的种子孵化阶段,助力初创企业茁壮成长。
政策鼓励领先用户同样重要。在新兴产业产品推广初期,政府通过出台免税或提供无息贷款等政策,鼓励社会群体大胆接受新产品和技术,为科技型企业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这不仅有助于新产品和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也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浙江大学团队正在调试机器人(图片来源:浙江大学公众号)
此外,发展中介服务对于科技型企业的成长也至关重要。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管理咨询机构和创业培训等机构的建设,能够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支持和服务。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重视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的作用。
同时,鉴于目前产业扶持政策多侧重于后期,应更加关注早期种子期扶持,依据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契合规律,完善分工机制,从而改善科技型企业成长艰难、早期淘汰率高的现状,为其提供更适宜的成长土壤。
03
多方协同创新生态推动发展
科技创新不能脱离社会需求,必须形成“需求引发创新、创新牵引新需求”的良性循环。
在这一生态体系中,资本链是源头活水。随着创新平台和机构的搭建,政府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应相结合,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上游创新领域,为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填补创新过程中的“死亡谷”,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
政府主导创新环境,制定政策法规,为科技型企业家的创业和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应积极强化创新能力,主动对接科技创新上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突破;各类人才在创新生态中激发活力,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推动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科技研发持续产出成果,为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金融配套提供有力保障,确保创新活动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用户参与能够增加效益,用户的需求反馈促使企业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科研中介则起到促进创新的作用,成为创新生态中各主体之间的重要粘合剂,促进各方的交流与合作。
图片来源:新华社
“政、产、学、研、用、金、介”七位一体创新生态理念,在科技型企业家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彰显。浙江省的科技型企业家群体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打造七位一体创新生态等多方面举措,浙江省有望培育出更多优秀的科技型企业家。
尽管这条发展道路充满挑战,但只要各方协同努力,定能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浙江省经济持续发展,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